本網訊 記者陳真、見習記者成良田、特約記者宋朝陽報道:璀璨燈光,獨特布景,清脆山鼓,甜美山歌,婀娜山舞,令人目不暇接,身心沉醉。昨晚,通山縣精心打造的大型民俗歌舞音畫《白云深處》在縣影劇院隆重首演,為千余名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極具震憾力的文化盛宴。參加全市拉練檢查的市縣領導觀看了演出。
《白云深處》是我市第一臺大型民俗歌舞音畫創作,也是我市首次用歌舞音畫的方式,就一個地方特有的人文資源、民俗文化進行完整系統的展示。該劇以通山的民間藝術為素材,進行藝術創作、改編、加工,通過獨特的音畫、歌舞形式來體現通山的民風民俗,全劇包括《山中鼓》、《云中湖》、《洞中天》、《畫中人》四個章節。來自通山各戰線的80余名業余演員,用他們鄉土氣息濃郁的山歌山鼓,演繹出純樸山民的勤勞善良、吃苦耐勞、積極進取的精神,更展現了九宮山、隱水洞等具代表性的旅游資源和秀美風光。
觀看完精彩的表演后,通山縣一位觀眾自豪地說:“這不但是一臺充分展示我們濃郁地方特色的精品節目,更是通山文化的品牌和對外交流、提升形象的名片。”
山歌云外飄,山鼓震天響,山舞賽嫦娥。12月21日晚,在通山影劇院隆重首演的通山大型民俗歌舞音畫《白云深處》,為千余名觀眾帶來一場極具震撼力的文藝盛宴。
山歌悠揚,山鼓激昂,山舞妙曼,《白云深處》綻放的藝術奇葩令人心醉、震撼。
韻味悠長的歌詞,美好動人的故事,原汁原味的唱腔,《白云深處》閃耀著璀璨的地方文化光芒。
山是通山的精魂,水是通山的靈性;山中白云繚繞,山下綠水如練。大自然賦予通山一份攝人心魂的詩意美好,好似人間仙境。山中勤勞智慧的山民,孕育了通山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他們在勞動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形成富有藝術魅力和時代精神的地方文化。以山歌、山鼓、打花棍、哪吒燈為代表的民間文藝,滲透于山民們的勞作和生活中,彰顯山民的勤勞智慧和通山深厚的人文底蘊,山歌山鼓現已列入省級非物質遺產名錄。
整臺節目以北宋詩人蔣之奇的詩句“我愛通羊好,青山便是城,白云深處宿,一枕玉泉聲”引起,以一個白衣少女的婀娜舞姿貫穿,四個樂章《山中鼓》、《云中湖》、《洞中天》、《畫中人》如行云流水,結構自然,主題鮮明,風格獨具,引人入勝。清晰的音響,絢麗的燈光,獨特的布景,逼真的道具,特異的服飾,將聲音和畫面完美結合起來。
“人要有精神,戲要有靈魂。”67歲的通山農民演員焦韓恩神采飛揚地敲起激昂的山鼓,用通山話高亢地唱起原汁原味的山歌,博得觀眾連聲叫好,掌聲雷動。
一聲聲“上個嶺來下個坡,放落扁擔就唱歌,人家說我窮快活,哪知做活累不過,唱支歌崽好得多……”把觀眾帶入大山的詩意生活中。“山通山路盤路,云卷云霧鎖霧,山是我的魂魄,路是我的腳步,云是我的笑容,霧是我的淚珠。你要問我家在哪里?你要問我的愛在哪里?我的家在白云深處。我的愛在白云深處。白云深處白云深處,那是夢的家園,那是人間天堂……”尾聲一首旋律優美的《天上人間》,唱出了通山人對家鄉的贊美和依戀,響徹白云深處。

《畫中人》

《月亮忘記了》

《石鳴天籟》

《竹葉酒香》

《贊婚茶》

《天上人間》

《一鼓催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