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MV日韩MV国产网站,青青河边草高清免费版新闻,三年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中文,三年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中文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文娛 >> 熱點資訊 >> 正文

1200多年前唐代將士如何戍邊

來源:光明網 時間:2021-02-22 16:05

新疆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考古發現——

1200多年前唐代將士如何戍邊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一坤

“春景漸芳,暄和未盡,不委如何……”這封家書,來自唐朝的一位戍邊將士。它最終是否送達到家人手上,不得而知。1200多年后,這封家書被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亞克庫都克烽燧考古隊發現。

2019年至202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兩次對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境內的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截至2020年12月31日,累計清理發掘出土各類遺物1368件(組),其中包含珍貴的紙文書、木簡861件,是近年新疆考古發掘出土數量最多的一批唐代漢文文書資料。文書內容豐富,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學等諸多方面,許多內容是國內首次考古發現,蘊含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被認定為唐代沙堆烽故址,填補了歷史文獻關于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焉耆鎮下軍鎮防御體系記載的空白,證實了唐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管轄與治理。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現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1.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是什么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位于新疆巴州尉犁縣境內的荒漠地帶,東距營盤古城47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烽燧。孔雀河烽燧群共由11座烽燧組成,沿孔雀河北岸,呈西北-東南向分布在庫爾勒市至營盤古城之間長約150公里的范圍內。

1896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首先發現了孔雀河烽燧群;1914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詳細調查了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九座烽燧,對部分烽燧繪制圖紙、拍攝照片;1989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至今,新疆文物部門多次對孔雀河烽燧群進行考古調查。

2019年開始發掘時,考古人員發現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頂部的房屋等建筑遺跡已被千年風沙摧毀,烽燧的迎風面也遭到嚴重風蝕,僅剩下原來的一半左右。即使如此,歷經1200多年,它依舊巍然屹立,實屬不易。

以烽燧為中心,考古人員還在沙堆四周發現了5處灰堆遺跡,灰堆多依靠沙堆邊緣斜坡呈傾斜狀堆積,其中1、2、3、4號灰堆為各類生活垃圾的堆積,5號灰堆為烽燧風蝕坍塌后形成。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從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的遺物和碳14測年表明,烽燧修筑于唐代,考古人員初步認為它是安西四鎮之一焉耆鎮下,為防止吐蕃入侵而修筑的軍事設施。

2.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發現了什么

兩年來,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考古發現的遺物種類非常豐富,均為戍邊將士日常生活、工作實用器物殘件,反映了1200年前邊塞軍旅生活的方方面面。出土的各類遺物主要見于1至4號灰堆中,有陶、銅、鐵、木(漆)、石、骨、角、紙、皮、草、紡織品等,以有機質文物為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珍貴的唐代遺物竟“藏身”烽燧四周的幾處大灰堆中。原來,這座烽燧建在一個9米多高的大型紅柳沙堆上,上小下大,立面呈梯形。當時應當沒有固定的垃圾投放點,因此戍卒們每天把垃圾從沙堆頂部向下傾倒,各種生活垃圾順坡滾落,堆積形成了灰堆,輕的留在上方,重的沉落到下部。經年累月,生活垃圾越積越多,形成了自然分層,并被自然風積沙土封存。“自然風積土最厚處有四五米。”考古隊隊長胡興軍介紹,因為當地氣候極其干燥,灰堆堆積背風向陽,才讓這些唐代遺物得以保存至今。

遺址中出土的軍事文書數量最多,詳細記錄了與克亞克庫都克烽燧有關的軍鎮、守捉、烽鋪館驛等各級軍事設施名稱。如新發現有榆林鎮、通海鎮、麻澤鎮、掩耳守捉、焉耆守捉、沙堆烽、臨河烽、馬鋪烽、橫嶺烽、慳泉谷鋪、豬泉谷鋪、蘇累鋪等軍事機構,還發現樓蘭路、麻澤賊路、焉耆路等防御線路,這些軍事機構和防御線路均不見于任何歷史文獻記載。

文書中也有關于鐵門關、于術守捉、西夷辟守捉、西州、于闐、安西都護府等唐代軍事機構的記載。文書內容顯示各級軍事機構運行正常,并通過“計會交牌”等方式傳遞軍情和政令,并對該地實施著有效戍守管理。

根據出土文書顯示,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在唐代被稱為沙堆烽,同時也是一處游弈所治所,屬于焉耆鎮東境軍事防線——樓蘭路上一處基層軍事管理機構。在樓蘭路沿途設置不同性質、不同級別軍事機構,派駐鎮兵進行戍守,形成了立體式的防御體系,構成焉耆東境的軍事屏障。

考古工作者對出土的植物標本浮選后,發現了34種不同的植物。其中糧食作物有水稻、青稞、大麥、小麥、粟、黍,園藝作物有桃、杏、棗、核桃、沙棗、西梅、亞麻、蔥、葫蘆等。胡興軍介紹,唐朝在西域實行大規模囤田,每座烽燧周圍都開墾耕地,將士們一邊戍守,一邊種地。

烽燧中還出土了不少動物骨頭,有馬鹿、野豬、黃羊、馬、牛、羊、驢、駱駝、天鵝、白鷺、魚等,多數屬于野生動物。胡興軍分析,當時的糧食產量較低,轉運困難,無法完全滿足需求,將士們不得不靠打獵捕魚改善生活。

3.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的發現意味著什么

大唐的繁榮離不開其針對西域地區設立的都護府制度。唐代在西域設立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又轄龜茲、碎葉、于闐、疏勒四鎮。這些措施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也促進了唐代的繁榮。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不僅發現了關于唐代軍鎮防御體系的記載,而且為了解唐代邊塞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不僅讓我們了解了西域都護府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并對唐王朝統治西域產生怎樣的影響有了進一步了解。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最多的是軍事文書。胡興軍感慨:“把這些文書殘片拼湊起來一點點釋讀,仿佛穿越時空與1200多年前的戍邊將士對話。”

從這些文書中可以看出,烽燧中的戍卒很辛苦,除了嚴格執行烽燧制度(白天燃煙叫燧,夜晚放火叫烽),還要種地、備薪草(點烽火用的草)、巡邏放哨等。

沙洲、河州、雍州、岐州、幽州……出土信札中反復出現的這些地名說明戍邊將士大多來自唐代中原地區。

烽燧遺址還出土了《韓朋賦》《游仙窟》《孝經》等手抄本,都是唐代風行一時的作品和書籍。

胡興軍透露,在出土的文書中看到,一些戍卒還把“醬菜”“干菜葉”作為禮品送給上級,可見唐代邊塞物質生活的艱苦。

唐代實行募兵制,戍邊將士四年換防一次,但是當兵力不足時,就沒辦法如期換防。在出土文書中發現,有的戍卒已50多歲了,仍在超期服役,真所謂“壯齡應募,華首未歸”。可以想見他們年年遠眺中原,卻是“邊草盡來兵老”。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由烽燧、居住房屋等建筑構成,是一處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綜合性軍事設施。胡興軍說:“烽和鋪都是唐代最基層的軍事建制,游弈所是烽和鋪的上級管理機構。克亞克庫都克烽燧從始建至廢棄,差不多歷經了100年。”

這場1200年的“跨時空對話”,向我們展示了盛唐時期克亞克庫都克烽燧的軍事管理機構是如何運作的,實證了唐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管轄和治理,填補了歷史文獻關于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焉耆鎮下轄軍鎮防御體系記載的空白,為了解唐代西域軍鎮防體系、邊塞軍事生活等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22日 09版)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NVNV內衣打破常規杯型,裸感無痕
下一篇: 《你好,李煥英》大賣 第一出品方北京文化為何收入有限

相關新聞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 <samp id="7vmt8"><dl id="7vmt8"><pre id="7vmt8"></pre></dl></samp>
  • <fieldset id="7vmt8"><table id="7vmt8"><kbd id="7vmt8"></kbd></table></fieldset>
      <sup id="7vmt8"><table id="7vmt8"></table></sup>
      <menuitem id="7vmt8"></menuitem>
    • <strike id="7vmt8"><table id="7vmt8"></table></strike>
      <fieldset id="7vmt8"><var id="7vmt8"></var></fieldset>
    • <fieldset id="7vmt8"><var id="7vmt8"></var></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