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展現了我志愿軍多兵種的協同作戰。
這是近期反映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題材的首批影視作品之一,總結該片的經驗和不足,對于接下來的一系列同類題材乃至于其他重大題材的影片創作,都有重要意義。
《金剛川》放映結束的時候,伴隨著《英雄贊歌》的旋律,所有字幕(甚至包括合作公司的人員名單)全部放完,影廳內還有一些觀眾沉浸在震撼之中,沒有離開,這樣的場景不多見。
反映抗美援朝主題的電影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大銀幕。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國人民更加想念那些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勇士們。然而《金剛川》從立項到成片,總共只有三個月的時間,對于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來說實在是過于倉促。影片能否喚起今天觀眾的歷史共鳴并滿足他們的情感期待?一開始我并沒有抱以很大的希望,影片最后的藝術效果卻遠超預料。
特殊的敘事手法,讓原本線索簡單的故事有了張力
電影分成四個片段,前三個片段分別以志愿軍步兵、美軍飛行員和志愿軍高炮手三個角度講述了炸橋和護橋的故事。從三個角度講一個故事的手法并不算特別新奇,但是在戰爭片中作為主要結構依然是罕見的。影片上映以來,對于這一點,專業影迷表示不滿足,認為該片不如諾蘭的《敦刻爾克》技法高明;而普通觀眾則表現出了不適應,盡管導演已經很貼心地使用了重復的字幕作為時間標記,依然有觀眾沒有完全理解,甚至有些從頭到尾都沒有搞清楚電影的時間線,不明白為什么會有完全重復的場景:怎么那個飛機被打下來之后又飛回來了?炮彈炸志愿軍戰士,一模一樣的場景怎么出現了一次又一次?這些觀眾是沉默的,他們不會在任何媒體上發表評論,但作為面向大眾的電影,卻不能完全不考慮他們的觀影感受。另外,這種手法使得電影的時間進程非常慢,冗余信息太多,觀眾覺得好像是湊時間,重復的鏡頭似乎讓時間停了下來,尤其這是戰爭片,而不是藝術片,緊張的軍事戰斗在重復敘述中變得失去懸念,所以有不少人在網絡上抱怨前面兩段有點拖泥帶水,顯得拖沓,不夠簡潔。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這樣的構思有其值得贊許甚至叫好之處。
因為該片的拍攝時間很短,無法準備戰爭大場面,講述復雜的故事情節,所以主創選擇了一個線索簡單的故事。這次渡河行動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末期,停戰談判已近結束,為了教訓拒絕簽訂停戰協議的頑固的李承晚,志愿軍在金城發起了一次主要針對李承晚的戰役,以打促和。《金剛川》所表現的,就是這次戰役某個攻擊方向上的一次渡河行動。沒有氣勢恢宏的大場面,沒有兩軍對壘,也不像三所里、松骨峰和上甘嶺陣地上那樣的激烈炮火和群體犧牲。電影里肉眼可見的敵人,只有幾個美軍飛行員,主要的攻擊對象甚至連個人影都沒有出現。
從講述這個故事的手法上看,如果拿掉影像化的場面,而抽取出敘事學所說的“故事層”,甚至可以說相當單薄,然而電影通過三個角度的敘述,使這個線索簡單的故事立體化,充滿了張力。三個視角的敘事使電影在狹小的時間進程中充分擴展了其空間的包容性,人物既有志愿軍普通戰士,也有美軍飛行員,還有影片的英雄主角——吳京飾演的老關和張譯飾演的張飛。
三個視角從意義鏈上層層遞進,凸顯出故事背后的巧妙立意
網絡上有評論認為第一個片段有些平庸,實際上這三個視角雖然從故事本身來說是平行的,但是從意義鏈來說則是層層遞進,前兩章為第三章做鋪墊,最終成為一個整體,凸顯出了這個線索簡單的故事背后的巧妙立意。它不是正面的作戰,卻又從側面表現志愿軍之所以能取得勝利的秘訣:他們不僅僅是不怕死,而且還有克服一切困難完成任務的勇氣。就像美軍飛行員感嘆的,無論你炸毀它多少次,都會立起一座新的橋。一方面,炸橋和造橋,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時,在這里,橋還成為了一個從此岸通向彼岸的象征。
第一段從先遣連的眼光看這次渡河,介紹渡河的意義,告訴觀眾為什么必須按時保證渡河,以及敵人的空襲轟炸造成的困難,通過高連長的口說出:“架橋怎么就不是打仗?”這一章從“外部”觀察美軍飛機和中國高炮射手之間的角力,同時為最后一章架設人橋埋下伏筆。鄧超飾演的高連長早早犧牲,最后以人架橋的都是不出名的演員形象和普通戰士,也是導演比較有想法的思路。
第二章則是聚焦于美國飛行員,在大多數時候,他因為先進的武器,占據著戰場的優勢地位,很多志愿軍戰士都犧牲于這一人一機。恰恰是這一章使整個電影變得豐滿。在戰爭片中從敵我兩個角度拍攝同一故事,這種手法極為罕見,是《金剛川》在藝術上的突破和創新。抗美援朝,從戰略上說,美軍是紙老虎;從實際的戰斗力來看,按志愿軍戰士的話說,美軍是鋼老虎。當時美軍的實力確實是世界最強,不要說他們占據絕對優勢的武器和后勤,美國士兵的經驗,尤其是技術兵種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在當時也是世界一流。志愿軍的對手絕非等閑之輩,只有充分尊重這樣一位強大的對手,我們才愈加體會到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艱難,才愈加能夠認識到志愿軍的勝利是多么來之不易,他們的血都是不得不流!同時,美軍飛行員從不可一世的傲慢到被志愿軍那無法徹底摧毀的橋所震懾,這個心理過程從側面表現了志愿軍是如何把一切“不可能”轉變成可能。電影最精彩最動人心魄的第三段也才能充分表現其意義和價值。
吳京飾演的老關曾經是高炮連的連長,因為違反規定抽煙被降為班長,在戰斗開始的時候,就堅持把張譯扮演的張飛排長“趕走”到隱蔽的炮位,自己占據開闊地上的高射炮,因為這里更加危險。最后當炮彈全部打完,他向天上射出信號彈,指明敵機方向,被敵人的機槍打成肉泥,視死如歸,九死而不悔。
與大大咧咧的老關相比,張排長則一直看上去有點慫,非常謹慎,從兩片玉米地之間不大的開闊地穿過的時候,即使沒有美軍飛機在頭上,沒有什么危險,他也是小心翼翼。然而,在身負重傷,被打斷一只胳膊一條腿的情況下,他一個人轉動本來是幾個人操作的高射炮,用最后幾發炮彈擊落了那個美國的空中牛仔。
作為有一定軍事常識的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很容易以為張排長這條線是一個帶有夸張的虛構。因為人工操作高射炮打飛機的效率比較低,二戰時平均兩千發才能打中一架飛機,而且這還是幾個人一起操作,靈活調整炮口的情況下才能做到。電影中的張排長實際上已經很難瞄準和調整了,這種情況下,打中敵機只能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然而事實上這個故事是有原型的:1951年11月1日,我志愿軍第65軍所屬的獨立高炮第31營3連3班在戰斗中出現了重大傷亡,除二炮手劉四,炮班其他成員全部犧牲。身負重傷的劉四從昏迷中蘇醒,見敵機群仍在肆虐,便決心單人操作37高炮抗擊敵機。他首先爬到一炮手座位上,盯著瞄準鏡轉動方向輪,找好方向。接著又轉到二炮手座位上,將五炮手臨終前壓進炮膛的炮彈悉數打出,把一架俯沖中的P51“野馬”式戰斗機打爆。這是不可思議的運氣,更是不可思議的頑強。
當然,該片確實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這是近期反映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題材的首批影視作品之一,總結該片的成功和不足,對于接下來的一系列同類題材乃至于其他重大題材的影片創作,都有重要意義。該片最大的缺憾是,在表現戰士們英勇無畏的時候,沒有說明那個“為什么?”在明顯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中國人的軍隊能把美軍從鴨綠江打到三八線,這是為什么?孟子在跟梁惠王的對話中說:“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因為仁義之師即使拿著木棒也能打敗秦楚的堅甲利兵。《金剛川》只是用旁白表達了志愿軍愛國愛民的精神動力,但是在情節和人物故事上的單薄使它沒有提出和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期待將來的抗美援朝主題的電影能夠作出更好的回答,產生出新時代的經典,在電影銀幕上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豎起新的紀念碑。
錢翰(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錢翰)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銘記英雄是我們永遠的信念和責任——訪紀錄片《英雄兒女》總導演閆東
下一篇:
回眸經典影視,讓歷史的講述握有今天的密碼
為支援抗美援朝戰爭,國內民眾紛紛組織起來,音樂界更是群情激昂,把音樂作為“武器”的戰斗作用發揮到極致。單純寫歌曲已不...
新華社平壤10月31日電?通訊:“所有志愿軍烈士都是我的父親”——一名志愿軍烈士后代的朝鮮尋親之旅新華社記者江亞平程大雨10...
今天,第6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正式回到祖國。2014年以來,共計有599具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在這些烈士的遺物中,我們發...
多維視角呈現同一事件, 《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調用了不同年代、不同主題的優秀影視作品。其中包括《換了人間》《外交風云...
咸寧網訊?通訊員?王際清?劉泉水?張穎?報道? 12月16日下午,啟迪之星(咸寧)路演廳,咸寧職業教育(集團)學校400余名...
題:一等功臣英雄本色——96歲志愿軍老戰士孫景坤深藏功名甘于奉獻一生清貧新華社記者牛紀偉、梅世雄、于力、高爽在家人的攙扶...
4月3日,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韓方(右)向中方禮兵交接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新華社記者王婧嬙攝新華社韓國仁川4月3日電...
2020年10月2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很多觀眾沒有想到, 10小時之...
這部電影著重表現“一役”(即上甘嶺戰役)、“一人”(即綜合多位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雜糅而成的主人公張忠發)、“一事”(即因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