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20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手工藝和文創旅游精品展示活動”直播現場。 張瑋 攝
中新網呼和浩特7月25日電 (記者張瑋)25日,“2020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手工藝和文創旅游精品展示活動”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舉辦,草原匠人們共在線上線下展出5000余款“從舌尖到指尖”匠心作品。
圖為“內蒙古味道”吸睛。 張瑋 攝
科爾沁肥牛餡餅、赤峰對夾、羊肉墊卷子、烏海大肉串、布里亞特包子……活動現場首當其沖步入人們眼簾的便是沖擊味蕾的“內蒙古味道”,50味草原美食吸引眾多圍觀的“食客”。
游客王鑫邊拍視頻邊“點菜”,他告訴記者,將內蒙古各盟市美食齊聚于此,真的是讓大家既“飽眼福”又“飽口福”。
圖為“內蒙古味道”展示現場。 張瑋 攝
記者了解到,本次活動共有傳統蒙古包專題展示、內蒙古民族手工藝品和特色文創旅游商品精品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統工藝項目技藝展示、民族音樂展演,以及內蒙古味道展示、內蒙古精品旅游線路、重點景區展示和文旅科技(大數據、數據庫)展示等內容,通過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的方式帶領游客了解草原文化。
活動從內蒙古12個盟市及滿洲里市、二連浩特市精選特色民族手工藝品和經典文創旅游商品5000余款進行集中展示,參加展示的企業和經營戶500多家,并在現場舉辦銷售、訂貨活動。
圖為游客關注鄂溫克族民族手工藝--“太陽花”的展位。 張瑋攝
內蒙古文化和旅游廳官方表示,將民族手工藝品與文創旅游商品放到一起同時展出,讓民族手工藝品尋找未來和發展方向,讓現代創意尋找根基,做到民族手工藝品為現代生活創新,現代創意為民族文化傳承。
同時,活動從各盟市各精選一個最能代表本地區特點的傳統特色蒙古包進行展示,通過實物、圖文、視頻、模型和專家解說等方式,帶領游客了解蒙古包文化的歷史傳承、演變創新和傳統工藝。
為期5天的活動還將進行網絡現場直播,游客可以通過“云聽”“云看”“云參與”的方式參與其中。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官方表示,本次活動旨在促進內蒙古民族手工藝品、文化創意旅游商品創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推出一批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的民族手工藝和文創旅游精品,培育民族文化和旅游品牌,提高文化和旅游的獨特吸引力。(完)
編輯:但堂丹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內蒙古是我國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區。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各族群眾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譜寫...
題:“和湖北兄弟并肩戰斗到最后一刻”——內蒙古援助湖北醫療隊速寫新華社記者魏婧宇18日清晨,武漢天光未明,張鈺梓已早早起...
7月13日,話劇《紅手印》在內蒙古烏蘭恰特大劇院舉行疫情之后的首場演出。話劇《紅手印》由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創作出品,以內...
“今冬將現60年來最寒冷冬天、最嚴重降雪”“2008年以來的最冷一年”“這一切都與拉尼娜有關”……最近多個小視頻和帖子在微...
圖為亞腰形墓葬由南向北拍攝影像。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文物局7日對外消息指,考古部門近日在該盟敖包圖墓葬遺址發現一座青銅...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鑲黃旗草原上發現一處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山大學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沙梁子村揭露一處距今約2000年的西漢中晚期疑...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遼上京考古隊隊長董新林14日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近期考古部門在遼上京遺址發現一處規模...
鄭安國鄭和平(溫泉)家鄉的山好,水也好。隨著一根根竹子的拔除、一張張漁網的清理,被切割的湖面恢復完整的面目,一湖碧水空...
通訊員黃妮妮?五一長假前三日,赤壁旅游景區全面升溫,旅游市場“熱”而有“序”,假日氛圍異常濃厚。景區安全不松懈五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