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18日電(記者上官云)進入炎炎夏日,連日來的高溫天氣常讓人們心生“畏懼”,需要出門時,大多是防曬霜、遮陽帽齊上陣,感嘆“出門五分鐘,流汗兩小時”。
過去,古人們也一樣面臨著類似問題。那個時候的防曬神器和避暑納涼的方法,都有哪些?
資料圖:江陽分水油紙傘。 曾森 攝
帽子、遮陽傘……古代那些防曬神器
對古人而言,比較常用的防曬裝備之一是帽子。《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婦人施冪離以蔽身,到唐永徽始用帷帽,用薄紗掩至頸,謂之淺露。”
帷帽原本是胡裝,開始名字叫冪離。據考證,這種帽子四周有一寬檐,下有垂絲或薄絹可以遮擋面部。早先垂絲的長度比較長,到隋唐時期改短了,就叫“淺露”。
另外,《續通典》中也提到有“遮陽帽”一項。《堅瓠集》中則有如下解釋:明代士子入胄監時可以戴遮陽大帽,即古代的笠,唐代也稱席帽。
如今,人們習慣在夏天撐起遮陽傘,古代也是如此。老百姓們使用油紙傘,輕便易攜帶,路上還能免去暴曬之苦。
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古裝劇里,常能看到有人身上背著一個小箱子,頭頂還有一塊“布”,那就是“書笈”,作用類似于書箱,放些衣服和書,順便還能遮陽擋雨。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過去女子化妝時要敷粉,這也可以看做是古代版“隔離霜”,比如《紅樓夢》里提到,賈寶玉給平兒用的紫茉莉花種制成的香粉,就是如此。
夏天吃什么?
防曬之余,古人們在夏天很注意飲食調養。
過去有冷飲供人們在夏天消暑。北宋英宗時期,民間用果子汁調和各種奶汁加冰塊制成冷飲,冰可以直接直接充當飲料。《清明上河圖》中,還出現了類似冷飲店的招牌。
古代的花式冷飲。制圖:張艦元
夏天的飲食也并不單調。白居易在詩中提到“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這無疑是一道大餐,還有烤好的鮮美鵝肉。
現在人們愛吃涼面,過去也有類似的夏日食品。清人所著的《帝京歲時紀勝》說“京師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面是也”,吃起來清涼爽口。
相傳,大文豪蘇東坡還貢獻過一道夏季美食“東坡涼粉”。當時,他是鳳翔府簽書判官,有一年夏天很熱,蘇東坡叫人拿濱豆(也叫小扁豆)磨成粉,熬成糊狀厚盛入石頭器皿,待徹底冷卻切成條狀,配上鹽醋辣椒等調料,別有風味。
熱鬧的“避暑會”
“鑿池秋待月,種竹夏遮陽。”這也是古人納涼辦法中的一種:在院子里栽種竹子、芭蕉等植物,環境清幽兼具遮陽效果。
明代文人李漁寫過《閑情偶寄》,提到自己夏日種荷花:“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伴隨著荷花、荷葉的清香,煩悶的心境自然開闊不少。
資料圖:圖為福州金山公園內荷花競相綻放,美不勝收。張斌攝
實在沒有條件的話,搭涼棚也可以,有錢有雅興的人家還會舉辦熱鬧的“避暑會”。明高濂《四時幽賞錄》記載“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為避暑會”。
這種避暑會流行了很長時間,在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也有佐證。據說,北宋“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通夕而罷”,相當熱鬧。
納涼避暑,古人的那些智慧
實際上,在中國,古人們使用的夏季衣料多為一些天然纖維。像絲、棉、麻等,透氣舒適,早在先秦時代,就有許多平民穿葛布衣物來度夏。有錢人家奢侈一些,喜歡穿紗衣、絲綢。
出行的話,除了前文講到的油紙傘、涼帽之外,還有頭巾、斗笠等防曬神器。日常納涼,還可以搖搖扇子,素有“涼友”雅稱的扇子還是一種藝術品,唐代繪畫作書的團扇就很流行。
總而言之,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人們在古代有限的條件下,為安然度夏想盡了辦法。種種用于避暑納涼的方式、物品,乃至飲食,都包含著古人的智慧。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第93屆奧斯卡頒獎禮將推遲舉行
下一篇:
防瘟避疫說端午
小憩蘇馬蕩之感---(初訪避暑親友到此一游)作者:龍馬精神。鄉村振興奔小康,往日容貌換新顏。齊岳山脈風道口,地標特色大風...
“冰雪冷元子”宋朝的網紅冷飲宋人消夏用的冷飲種類很多,如周密《武林舊事》卷6《冰水》中記有甘豆湯、椰子酒、豆水兒、鹿梨...
古代沒有空調和電扇,炎炎夏日,古人如何納涼?和現代相比,他們有何獨特的避暑方法?一古人優雅地表達“熱”氣象學上,氣溫在3...
圖/文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但宗漢給游客介紹油紙傘?油紙傘,一般江南多見,戴望舒的“雨巷”里,就有其曼妙身影。靚麗紙...
程應峰(市直)小巷樸拙如初斑駁的墻壁泛青的石板一往情深地撫慰著屬于老人和孩子的歲月寧靜而寂寥的小巷在沒有油紙傘飄過的日...
■程應峰驟然撤去的陽光在熱浪中隱匿雷電的激情有氣吞山河的意味金色的閃爍來自曠日持久的積聚轟鳴的聲響震撼日益沉悶的心扉...
畢淑敏說,人生終要有一場觸及靈魂的旅游。婺源,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游縣,它仿佛慢時光織就的一段錦,縱橫交錯的經緯...
10月4日下午14:00央視記者帶著全國人民打卡赤壁羊樓洞古鎮穿萬里茶道品古鎮茗茶羊樓洞古鎮是湖北青磚茶的發源地,有“中國青...
原標題:非遺文化館“點靚”傳統老街6月6日,游客在游覽瓶窯老街的非遺館群。當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老街內的非遺館群正...
胡劍芳(咸安)一場雨,我邂逅了雨中的汀泗橋。木門卷閘門鋁合金門,形式不一的門面還未開展營業,只有偶爾穿行的人們及穿著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