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傳的徒弟們唱著古田茶歌走上舞臺
“二月里來桃花妖,燒茶要把清水挑,姐樂也,等郎等得好心焦?!脑吕飦硭脑掳?,姐在山中把茶摘,姐樂也,郎在田里把秧插?!苯?,在咸安區汀泗橋鎮古田村,胡耀斌的妻子邊做飯邊哼唱著歌謠。結果歌還未唱完,便被丈夫打斷了。
“你唱得不行?!闭f著,胡耀斌自己大聲哼唱起來。婉轉悠揚、激情歡快的聲音唱得妻子一臉的幸福,笑言道:“有師傅帶出就是不一樣……”
他們哼唱的就是已在當地代代傳唱數百年,亦是滋生于這片熱土上的“情歌”——咸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古田茶歌。而胡耀斌的師傅,就是75歲的胡耀傳,也是古田茶歌唯一一位在世的專業傳承人,目前正被推薦申請為非遺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帶著一批徒弟,將古田茶歌唱至中央電視臺,唱響祖國大地……
近日,記者走進汀泗橋鎮古田村,帶你傾聽古田茶歌,與你分享胡耀傳的傳承故事。
深情吆喝, “吆”出茶歌“魂”
滿頭的白發,滿臉的從容,滿腔的茶歌,滿身的素雅……胡耀傳帶著濃郁的民間藝人氣息,一路走來,低調而內斂,質樸而含蓄,散發著幽幽的茶香。
胡耀傳,在咸安區汀泗橋鎮古田村的片片茶林中,走過了75年。他那渾厚高亢的天籟之音,飄蕩在一座座連綿不絕的茶山里,已經有60余載,唱出了古田茶歌的“魂”,唱成了古田茶歌的“王”。
說起古田茶歌,75歲的胡耀傳便情不自禁地開唱起來,一口氣將采茶曲調從一月唱到十二月。雖然聲音有些沙啞,氣息有些不足,但仍能感覺到歌聲的悠揚動聽。唱畢,他笑著說,他近幾年得了支氣管炎,唱歌水平大大下降。不過說到過去唱歌,他便流露出幾分自豪的風采:“那時我嗓子好、節奏感強,人人都愛聽我唱茶歌?!?/p>
古田茶歌的歷史,源于一段久遠的故事:宋朝年間,咸寧汀泗橋一帶茶莊多、規模大,盛產茶葉的江西修水、安義、銅鼓等地因與湖北交界,許多江西茶商便來汀泗橋的茶莊進行交易。從江西到汀泗橋鎮需途徑古田村的麻沙鋪,當地也盛產茶葉,因此很多免費喝茶水的茶亭。每次茶擔子(挑茶葉者)便喜歡在此處停下歇腳。歇息之余,茶擔子便用歌聲解除一路的疲勞,甚至還用歌聲與當地姑娘調情對話、私定終生。當地人覺得茶擔子歌聲動聽美妙,也跟著哼唱,并加入本地的語言特色與民俗文化。時光流轉,歲月沉淀,汀泗橋古田村一帶慢慢形成了本地特色的民歌,這就是古田茶歌的雛形。
動人的傳說,瞬間在記者腦海中幻化出一幅幅茶歌盛行的畫面:清明時分,村里的女子歡聚在一望無垠的茶園中,邊采茶邊齊唱著采茶之調;清明過后,新茶制成,邀上親朋好友相聚在家中,邊品茶香邊對唱品茶之譜;田間勞作,看見美麗少婦或姑娘,男士們不忘吆喝幾聲亦或打招呼亦或傳情達意……隨時隨地,你都能聽到激情高亢、節奏明快的歌聲在這片熱土上飄遠、在山谷中回蕩,既可去除勞作的疲倦,還可向意中人傳情達意。
聽,那悠揚的茶歌似乎又飄蕩在汀泗橋鎮古田村一片片墨綠的茶園里,響徹天際……
四季哼唱,“唱” 來姑娘“愛”
胡耀傳因家境貧寒,小學未畢業就輟學回家務農。在田間,在地頭,在山野,他時常聽到父輩們哼唱古田茶歌。聽著聽著,他也跟著哼唱起來,漸漸地唱熟了,并產生了濃郁的興趣。
古田茶歌包括多種曲調,可在采茶、賣茶、喝茶、田間勞作、家庭喜宴等生活生產的各種場合獨唱、合唱亦或對唱,成了當地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溝通方式。茶歌句式為“三句子”,用咸寧當地方言吟唱,而歌詞則根據實際即興填詞。
十四五歲時,胡耀傳已學會茶歌的多種曲調,但卻不會唱詞。那年冬天,鄰居們圍坐在一起閑聊時,幾位老人便開唱茶歌,胡耀傳也跟著唱起來。聽了胡耀傳的聲音后,幾位老人都覺得他的音質好,紛紛要教胡耀傳學唱詞??刹韪璧脑~是“三句子”,要求語句對仗工整,字詞平仄對應,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特別對于只讀過小學二年級的胡耀傳來說更難。但是,胡耀傳沒有放棄,而是一遍又一遍地背誦基本常用的唱詞。功夫不負有心人,胡耀傳慢慢地掌握了其中的一些技巧,也能自如運用曲調進行填詞。
胡耀傳唱茶歌,是在高山流水的大自然中尋找雅音。他的發聲技巧獨特,人在咫尺距離唱歌,如聞遠處峽谷歌聲飄來;他在曲調上講究和聲,一人唱歌如有眾合之悅耳。他學林中飛鳥呼朋引伴,而使歌聲悠揚婉轉;他聽竹林濤聲,提煉雄渾高亢的嘹亮聲腔。
唱著古田茶歌,迎來美麗愛情;唱著古田茶歌,參加了農業合作社;唱著古田茶歌,承包了責任田;唱著古田茶歌,踏上了幸福之路。胡耀傳從愛上唱古田茶歌那一刻起,一直唱著,唱出快樂生活,唱出聲名遠揚。期間,他從不因為農活繁重或生活艱辛等原因而放棄演唱傳承古田茶歌。平時一有空閑,他就主動教村里的年輕男女和一些熱愛唱古田茶歌的村民演唱。
“茶歌三句不離姐,茶歌無姐唱不成”。正因為如此,這種口口相傳的經典注定要被打上時代的烙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茶歌被定為“黃色歌曲”,不準繼續傳唱。不過,這一條禁令并沒有阻擋村民對茶歌的興趣。胡耀傳說,高興時,我偷偷在家哼唱,妻子聽后也開始學唱。到后來,他們夫妻倆在家一唱一和,自娛自樂。
耐心傳唱,“唱” 出舞臺“韻”
到了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農村有了新面貌,大家紛紛拾起過去的才藝開展一些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放聲高唱茶歌又成了古田村一道靚麗的風景。其中,胡耀傳等一代老人成了師傅,胡耀斌、朱桂英、周正武等一些民間文藝愛好者成了徒弟,口口相傳的經典茶歌又開始延續……
69歲的胡耀斌,90年代初在鄉政府從事基層工作,是胡耀傳的最為出色的徒弟之一。當時,村民吆喝的茶歌一次次震撼胡耀斌的心靈后,他找到胡耀傳學習古田茶歌。
因為茶歌是一項傳承的民樂,只能用“工尺譜”才能詮釋其唱譜,所幸胡耀斌對古代樂理知識頗有研究。在師傅胡耀傳悉心教導和傳授之下,胡耀斌走訪全村各家各戶,甚至走遍了周邊數個村落,將掌握和收集的大量的曲譜收集成冊,并對采茶、賣茶、品茶三個曲譜配上唱詞,便于村民學唱。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開始注重基層文化的建設,有了文字曲譜唱詞的茶歌更便于學唱,茶歌在當地再一次興起,并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在胡耀傳大力推動下,古田茶歌走上舞臺,成為了民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2009年,咸安區汀泗橋鎮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茶歌作為當地文化遺產不斷被推向了舞臺。當胡耀斌、周正武、朱桂英等一批人站在舞臺上吟唱著祖輩流傳下來的一段段“情歌”時,聲音婉轉動聽、風格明快熱情、內容樸實幽默,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如今,古田茶歌不再是田間地頭簡單的山歌,而是成了當地的一個文化符號,一項文化遺產。古田茶歌不僅被咸安區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而且是政府極力推廣打造的民間藝術活動項目,意在利用古田茶歌特色為當地旅游開發增加亮點、增添文化底蘊。
正因為政府的重視、胡耀傳不懈的傳唱,民間藝人的推廣,古田茶歌于2007年走進了中央電視臺、省市電視臺的專題片里,走進了江西、湖北鄂州、大冶、黃石的舞臺上,走進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走進了快樂的校園里。帶著胡耀傳傳唱的神韻,唱著胡耀傳教的曲調,傳著胡耀傳發聲的技巧,古田茶歌必然再現過往曾經的繁榮與興盛……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蜀 湖
下一篇:
舞龍“舞”沸通山街巷
鐵海坡是原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汀泗橋戰役的前沿陣地,它位于咸安區汀泗橋鎮汀泗橋火車站北約500米的京廣鐵路西側,與汀泗河對...
小時候,我老家通城縣石南鄉下的祖父家中,擺著一尊木雕的神像。我偶爾從祖父的口中得知,這尊神像叫伏波將軍,后來我在某個...
“一腳踏三省”,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石牛寨鎮積谷村、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黃龍山林場坪等分場、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白嶺鎮...
每個國人心里或許都有一處桃花源,在這里,漁樵耕讀、且歌且吟,時光停滯千年。但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這只是終南山隱士的生...
因河命名的橋,在咸寧有幾處,其一就是咸安區浮山辦事處龍潭村因龍潭河命名的龍潭橋。 淦河、大橋河與溝崽口溪交匯后3千...
在嘉魚縣城西南高鐵嶺鎮與官橋鎮交界處有一座山,名叫大崖山。東嶠有個山洞,或傳為古人徙居之所,今衍為“仙人洞”。 明...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贛邊區人民,在茶葉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實踐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方言。它們記載著茶...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贛邊區人民,在茶葉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實踐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方言。它們記載著...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贛邊區人民,在茶葉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實踐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方言。它們記載著...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贛邊區人民,在茶葉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實踐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方言。它們記載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