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天氣里,一般的飯食吃起來都不太有胃口,晚上吃多了也不容易消化,不吃卻也容易餓,我便常做些湯湯水水來喝。其中,東坡羹便是最經常做的一道美食。
蘇軾作為歷史聞名的老饕,創作了不少菜肴的做法。其中,東坡肉最為出名,而這道東坡羹卻鮮為人知。這道菜是蘇軾謫居海南時,用各色野菜和小姜加些許米勾芡做出的湯羹。
蘇軾的《菜羹賦》云:“我昔在田間,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腳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誰知南粵老,解作東坡羹。中有蘆菔根,尚含曉露清。勿語貴公子,從渠嗜羶腥。”說的便是東坡羹,也體現了蘇軾“天人合一”的飲食美學和創作美學。
東坡羹,最初以蔓菁、蘆菔為主,也可以用其他季節的時蔬取代。東坡羹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
東坡羹的做法十分簡單,只需用到最常見的白菜、大頭菜、薺菜、白蘿卜、大米和生姜。沒有這幾種青菜也可選用自己喜歡的其它時令蔬菜。
將所有蔬菜清洗干凈,切成碎末備用。在煮粥的鍋邊沿抹上少許菜籽油,鍋中加水煮沸后,便下蔬菜末、米粒和少許姜絲,等到蔬菜煮熟,再將鍋蓋里側抹上菜籽油緊扣在鍋中。
在鍋上抹油也是東坡居士的發明,蓋因米菜同煮,本就容易沸騰,但鍋邊有油,鍋蓋也有油,沸末遇油則止,可以有效防止沸溢,米也能很快煮熟。
我一個人吃,煮粥常常用不上家里的電飯煲、高壓鍋,多是用的一口巴掌大小的小奶鍋,這個方法倒也省得我守在悶熱的廚房邊看著,防止粥溢出了。
不過十幾分鐘,羹湯就煮熟了,出鍋前再撒上細鹽和少許芝麻油調味,一道鮮美適口的東坡羹就做好了。
蔬菜之美在于清淡,一口羹湯入口,濃濃的米香伴隨著各色蔬菜的清香縈繞在舌尖,切得碎碎的蔬菜不需要怎么咀嚼就能滑入腹中,芝麻油和鹽又讓菜粥變得咸香可口,充滿了自然風味。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焦姣)
編輯: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