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疊翠,富水澄清;舉目千重秀,處處如丹青。
大畈鎮毗鄰湘鄂贛都市圈,地處岳、咸、九“金三角”腹地,處通山旅游循環圈節點,杭瑞高速穿境而過,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既有“鄂南小漓江”之稱的富水湖,又有“地下龍宮”之稱的隱水洞,“大畈枇杷”更是聲名遠播,自然資源秀美壯麗。
近年來,大畈鎮圍繞“山水富民、綠色發展、旅游興鎮”的發展定位,把握重點、突出特點、打造亮點,全力推進特色旅游名鎮建設,推動全域旅游綠色發展。現已榮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省級生態鄉鎮、省級旅游名鎮、市級枇杷特色小鎮等一批榮譽稱號。
大畈,一座美韻天成的旅游名鎮正欣然崛起。
建設優質景點 夯實旅游基礎
“山上景色優美,玻璃橋驚險刺激,可以玩一整天。”10月30日,通山縣大畈鎮龍隱山生態旅游度假區內,游客徐女士與家人流連忘返。
徐女士家住縣城,很早便得知大畈又新增一優質景區,此次特意前來領略“家門口”的旅游勝地。
龍隱山旅游度假區毗鄰隱水洞地質公園,占地面積4400多畝,總投資3.6億元,有玻璃天橋、懸崖秋千等驚險刺激的游樂項目,有石林秘境、云端草甸等天然觀光項目,還有可以俯瞰富水湖千島奇境的九龍鼎廣場,可謂是觀景玩樂兩不誤,趣味十足,今年8月28日開園以來,深獲好評。
隱水洞地質公園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于2005年建成對外開放,被譽為“地下龍宮”。洞內鐘乳石類質地純凈,“鯉魚躍龍門”、“馬良神筆”等鐘乳石造型逼真,薈萃了大自然的形態美、動態美和朦朧美。游人可泛舟地下河,聆聽地下河水濤聲,可乘車洞內快速步移景換,還可步行零距離觸摸大自然。今年十一期間,隱水洞共接待游客27337人次。
國家級濕地公園——富水湖風景區,旅游資源豐富,風光綺麗,被譽為“華中最美的鄉村湖泊”。目前,大畈正利用其自然生態資源發展旅游產業,全力打造“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華中地區最美的鄉村湖泊旅游目的地、中部六省最爽的湖泊型休閑度假勝地”。預計今年富水湖旅游人次將突破100萬人次。
古民居亦是備受矚目的旅游景點。西泉村古民居,大量傳統建筑集中連片與自然環境鄉村生活相協調,在2014年被國家評為“中國傳統村落”;白泥村古民居群,在鄂南具有獨特性,其譚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辛酉年,規模宏偉,工藝精湛,2008年被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設優質旅游景點,為大畈打造特色旅游名鎮奠定了基礎。”大畈鎮鎮長徐良開說。
近年來,大畈鎮搶抓通山創建全國全域旅游示范縣契機,加速旅游名鎮發展進程,在鞏固發展國家4A級景區隱水洞地質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富水湖等一批人氣正旺的“老牌”景區的同時,充分發揮地域和資源優勢,全力打造一批全新景區,拉長旅游產業鏈,增添旅游人氣。
如今,白鷺林濕地公園、富水花海、富水龍珠灣生態度假園、龍隱山等新興旅游項目人氣不斷攀升。
美化村莊環境 補齊旅游短板
如果說優質的景點夯實了旅游基礎,那么,優美的環境則留住了游客的心。
“我在村里住了幾十年,村里環境越來越好,外地游客也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了。”談及村莊的改變,下楊村68歲的吳伯姬感慨萬分。
過去因村民環保意識薄弱,村莊內部環境較為欠缺,導致部分游客始終感覺美中稍有不足。為建設美麗鄉村,補齊旅游短板,為居民及游客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該鎮堅持先謀一步、先行一步、深挖一層,全力打造成最美旅游花園。
先謀一步,優化基礎設施。該鎮委托專業機構編制《咸寧市通山縣大畈鎮全域規劃》(2019年-2035年)《咸寧市通山縣大畈鎮新農村建設規劃》(2019年-2035年)《咸寧市通山縣大畈鎮鎮域規劃》(2019年-2035年),統籌協調大畈鎮產業發展、城鄉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去年,先后完成農村無害化廁所建改560座,有效改善公共衛生設施不留死角;提檔升級農村公路(19.8公里),推動南岸公路二期即繞城北路建設,全面創建省級“四好農村公路”。
先行一步,改善人居環境。該鎮通過黨支部帶動,全員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日攻堅”、“百日提升”。圍繞“家齊、院凈、人和”的現實要求,以“大整治、大掃除(干群周五集中大掃除)、大評比(清潔家庭評比)”為載體,廣泛動員各方力量,集中整治各類“臟亂差”問題,先后清理垃圾700余噸、水面200余畝,人居環境明顯改觀,村民意識普遍提高。大畈鎮“‘三一模式’大動員,‘干群同心’齊上陣”“板橋村‘345’模式”等工作經驗先后在縣、市推廣,并成功通過省級衛生鄉鎮驗收。
深挖一層,綠化村灣道路。該鎮以“道路成線、村莊成蔭、山地成林”為目標,先后修復公路沿線生態427畝,種植喬木灌木2萬余株,建成以核電公路、大慈公路、南岸公路為重點的30公里生態綠色景觀廊道;堅持美化環境,以“一口五旁”增綠為重點,發展農戶庭院“小花園”、“小果園”,打造一村一景、一路一景、一戶一景;堅持綠化荒山,以高山遠山荒山為重點,引進社會資本、專業公司從事滅荒造林。截至2019年底,大畈鎮森林覆蓋率達59.7%,森林蓄積量達51.32萬立方米。
“大畈處處是風景,道路、景區、村莊,美景目不暇接。”武漢的王女士被大畈美景深深所吸引,表示定會再來。
如今,大畈境內環境優美、鄉風文明,一幅秀美風光山水圖徐徐鋪開。
推進農旅融合?樹立旅游特色
景點優質,環境優美,大畈旅游發展蒸蒸日上。可如何讓廣大游客對大畈“情有獨鐘”,讓旅游發展更上一層樓?
“立足自身優勢,推進農旅融合,樹立特色旅游品牌。”大畈鎮黨委書記程剛指明了方向。
談及大畈,人們會第一時間想到枇杷。
枇杷是我國南方名果,據縣志記載,通山種植枇杷已有近300多年的歷史,加之大畈位鄰富水湖,形成了更利于枇杷生長的小氣候,所種出的枇杷汁多肉厚、美味可口,域內種植規模達全縣80%以上。
大畈鎮立足枇杷產業效益化、規模化發展,通過“合作社+公司+協會+政府+科研院校+基地”模式,構建果樹種植——技術服務——統一銷售的一條龍產業化發展格局。同時堅持優化自身品質,推動枇杷產業向“精”發展,先后引進了白沙、大五星等優質品種在全鎮推廣。目前,大畈鎮枇杷種植面積1.8萬畝,其中豐產園5000余畝,年產量近5000余噸。
東園栽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每年5月,大畈枇杷園掛滿金黃,眾多周邊省市游客慕名前來。
大畈鎮為打造“枇杷小鎮”特色品牌,吸引城鄉居民主動到鄉村旅游,以“采摘生態綠色果品,享受淳樸鄉村風情”為主線,謀劃舉辦“通山縣大畈枇杷旅游節”,推動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互促提升。
自2016年以來,大畈鎮已成功舉辦3期“通山縣大畈枇杷旅游節”,帶動發展家庭農場15家、休閑采摘園10個、農家樂35家,年接待采摘游客達3.5萬人次。
大畈麻餅同樣盛名遠播,陽春園麻餅最負盛名。陽春園麻餅廠于2017年投資2700余萬打造主體觀光樓,不僅設有麻餅生產觀光區域,更是增添了游客體驗中心,讓游客品嘗麻餅美味的同時,還能體驗制作樂趣。
“農產品加工+旅游觀光是發展新出路。”陽春園麻餅廠負責人章曉建說,旅游是大畈的優勢,地方產品與旅游融合則是大畈的特色。
目前,故鄉里民俗文化園、隱水葡萄園、長灘大殿桃園、等一批特色農旅融合產品發展勢頭正旺。
近年來,大畈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支持鼓勵群眾自主發展農家體驗、果蔬采摘等鄉村旅游項目,逐步構建“賞生態景、住農家屋、吃鄉土菜、品四季果”的旅游模式,打造獨具大畈特色的旅游品牌。
“全力打造特色旅游名鎮,推動全域旅游綠色發展。”程剛表示,將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山水富民、旅游興鎮”的思路,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將大畈打造成旅游名鎮、生態綠鎮。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宋文虎 通訊員 鄭夢溪)
編輯:hefan
上一篇:
“楚天羽王”羽毛球系列賽咸寧站 14支隊伍,165位選手參賽
下一篇:
秋日驚喜正在派件中…… 11月文旅活動新鮮出爐
咸寧網訊特約記者徐大發報道:近日,省內19位知名書畫家一行,到通山縣開展調研采風和送書畫文化下鄉活動。采風團一行到富水大...
咸寧網訊通訊員王能朗、鄭夢溪報道:日前,在通山縣大畈鎮召開的“勤廉點評會”上,群眾代表向鎮供電所所長現場提出的村組電...
據介紹,近年來,通山著力做好產業扶貧和旅游開發兩篇文章,立足各地特色優勢,深度發掘特色旅游資源,重點開發王明璠、江源...
“通山縣已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下一步,如何乘勢而上,建設國家全域旅游強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近年來,大...
道路平坦干凈,房屋整齊劃一,兒童嬉戲玩耍,老人寒暄家常……6月29日,步入通山縣大畈鎮官塘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幅和諧幸...
鄉村建起了新學校20日,記者驅車來到通山縣黃沙鋪鎮,在路口,遠遠地就看到了一所鵝黃色的明亮教學樓。據了解,自2016年秋起...
2019年9月3日上午9時,由通山縣河道非法采砂整治專項戰役指揮部牽頭,大畈漁政站、縣水政大隊、縣海事局三個部門共計15人,集...
咸寧網訊通訊員李洋:10月27日,以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周斌為組長、市司法局副局長黎江為副組長的市“七五”普法依法治理檢查驗...
在新冠肺炎防“疫”阻擊戰中,通山縣基層司法干警們扮演著多重角色,他們是調解員,是排查員,是宣傳員,是巡邏隊員,是守護健...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江世棟通訊員汪麗娜“今年,通山農商行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方面有些創新作法,比如建立生豬產業1+N產業鏈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