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美麗鄉村·魅力黃岡”重點網絡媒體“美麗鄉村黃岡行”大型主題宣傳采訪團行走在張家沖村的鄉道,撲面而來的鄉土文化氣息,猶如一壇濃釅而綿長的老酒吸引著記者。
充滿獨特的文化和魅力的張家沖村,環境優美,歷史悠久,鄉風淳樸。水泥路到組到戶,直通農家院落,墻上有手繪的文明宣傳畫,孩子們在寬敞的文化廣場上追逐嬉戲,老人們在休閑長椅上笑逐顏開,好一幅生動、祥和、閑適的和諧畫面。
張家沖古稱蒼葭沖,始建于明代中葉,至今仍保存完好多座古祠堂、古民居,百年以上樹48棵,最長樹齡近500年。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這里也和全國諸多農村一樣進入“留守模式”,塆內無人管理,垃圾遍地,污水橫流……
“臟亂差”深深刺痛了該塆走老黨員、原羅田縣統計局局長丁汗平的心。2008年,退休的丁汗平回到張家沖干起小組長。
丁汗平決定從“面子”做起,舉全組之力開展塆落環境整治。沒有錢,他把目光瞄向組集體的800多畝山林,以租賃承包形式為集體掘得“第一桶金”。按照事先確定好的統一規劃建設原則,全塆開始拆旱廁、豬圈等建沼氣。
羅田縣三里畈鎮黨委書記葉永清介紹,該村本著“保留傳統、精心規劃、突出特色、美觀實用”的原則,硬化入戶水泥路,拆除“五小”建筑物,建設沼氣池和排污管道,讓生活污水與自然雨水分開排放。添置垃圾桶、建垃圾池,及時進行垃圾清運,定期對各家各戶的環境衛生責任區進行檢查評比,村莊基礎建設日益完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張家沖村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以“荊楚家學第一村”的功能定位和“四位一體”全新理念,以群眾為本,自己議、自己定、自己做、自己管;以產業為用,因地制宜、精準定位、深度整合、文創增值;以生態為體,尊重自然、完善配套、保護鄉愁、修舊如舊;以文化為魂,修復傳統、復興文化、對接外援、激活內生。
兩年來,張家沖圍繞傳統文化、家規家訓、家學教育、家禮文化等內容打造“荊楚家學第一村”,招商引資1800萬元,建設自然課堂、游客接待中心、木屋、民俗屋、田園餐廳等,大力發展鄉村文創旅游,讓鄉愁落地,讓群眾致富。
2015年2月,張家沖在省村鎮建設協會等精心規劃設計下,通過現金、房屋、田地、大小工形式入股合作社,村民變股民,抱團發展。
今年,張家沖被列為全省200個美麗宜居村莊中10個重點打造的村莊之一。五一期間,接待游客3000人次。
“堅持群眾為本、產業為用、生態為體、文化為魂‘四位一體’,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張家沖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探索了一條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實現路徑。”今年4月21日,在首屆蒼葭鄉村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主任溫鐵軍高度評價這一模式。
(記者 陳凱 通訊員 李果)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飛躍村:秀麗山村美如畫
下一篇:
燕窩垸村:燕兒歸來春滿園(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