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三進士,一門三尚書。”偏居一隅的塘湖鎮,鐫刻著鄂南通城輝煌興盛的人文歷史。潤田村就在塘湖鎮黃袍山腳下,距縣城30公里。潤田大屋,一片明清式古民居,見證著歷史的青磚黛瓦,掩蔭在青山翠竹之中。
潤田村以汪姓為主。據載,元末汪氏先人汪應龍由臨縣崇陽遷入通城?!敖葑闶掳迹淙~鯉港,復居潤田。人丁族起,科甲蟬聯?!蓖魬埖诹鷮O汪茂實號潤田,村名由此而來。
潤田大屋門前一汪水塘碧波輕蕩、游魚可見。正大門上方高懸的“吏部主政”,透著古色古香。屋檐和石墻上,精雕細鏤的麒麟等飛鳥走獸栩栩如生。跨門而入,只見五重堂屋縱向相連,巨型石雕、橫梁、木柱構造緊致,獨具匠心,建筑的節點處看不到一根鐵釘。
年近五旬的汪昌龍就在這里長大。據他介紹,潤田大屋面寬20米,徑深60米,總面積約500平米,是通城縣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建筑,已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汪昌龍帶我們來到第二重堂屋,順著他手指的方向,高七八米的磚塊上清晰地記錄了大屋的歷史:“明萬歷年間十一年正月,汪仁政、仁進兄弟修”。
站在兩重堂屋之間,踏著天井石板上的青苔,凝望歷經歲月滄桑的“縣丞”、“吏部主政”等古物,汪潤田、汪宗翰等先人穿越四百年流光躍然而現……
明初,風云激蕩,汪潤田經數載苦讀,于洪武二十三年中舉人。六年后,他赴江蘇吳江擔任吳江教諭,開啟了仕途生涯。建文三年,汪潤田升遷至南京應天府上元縣,并三任知縣。因“剖事立明”,最終官至四川按察使司。
光緒庚寅年(1890年),潤田大屋里另一位載入史冊的士人汪宗翰高中進士。他不僅博學好古,還是一位愛民善政、忠孝兩全的好官,在千里之外的敦煌留下了彪炳汗青的業績。因不參與賣官之事而得罪皇族,汪宗翰“調補邊缺”。他攜老扶幼,在大西北十幾年如一日盡心履職。他精金石、通書畫、善詩詞,為保護珍貴的敦煌畫像、經卷而嘔心瀝血。當敦煌受天災欠收時,他變賣自己的書畫作品救濟災民,并發動當地富人捐錢捐糧。
斯人已去,古韻猶存。數百年來,汪氏先人的故事滋養了一方“耕讀傳家”的動力與自信。(特約記者 劉健平 通訊員 楊友平 盧華)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