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關乎國本、國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肩負著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七個著力”的要求,強調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咸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百川匯流、源遠流長,做好這一工作,使命在肩,責任重大。
在“古”與“今”的對話中傳承文化基因。“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我們要深刻把握“古”與“今”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在歷史時空中深刻理解咸寧地方文化。通過研究咸寧的紅色文化、非遺文化、三國文化、茶文化、鄂南古民居建筑文化等,深刻感受荊楚文化的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理解荊楚文化堅韌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時代價值,統籌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財富。另一方面,在展望未來中傳承精神血脈。通過觀照咸寧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透徹地認識咸寧在中華文明時空坐標中的獨特價值、突出貢獻和時代意義,做好咸寧地方文化的研究闡釋,推動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與時代發展同步同向,將溫潤厚重的歷史文化匯入咸寧發展洪流,既做到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又做到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咸寧篇章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
在“形”與“魂”的重塑里激發文化活力。歷史發其源,文化鑄其魂。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時要求,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里傳承好”。在“形”與“魂”的重塑里,我們一方面要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古跡,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街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留住有形的鄉村文化,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對古鎮、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的保護力度。另一方面,要從文化傳承中挖掘其背后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深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內在聯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不斷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形態。
在“質”與“效”的轉換上續寫文化新篇。從歷史深處走來,向美好未來奔去。如何賡續傳承文脈,塑造現代化的文化和文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給出了行之有效的答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接群眾需求,我市著力推動博物館、非遺展覽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展館的數字技術融合和智慧化建設。聚焦地域文化,我市創作了《孔雀來兮》《溫若香泉》《風雨無阻》等一系列文化文藝精品,捧回4項屈原文藝獎。在“質”與“效”的轉換上,文化血脈不再是史書中泛黃的記憶。我們要注重創新表達,用年輕化語態吸引青年受眾,創新手段運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先進技術,打造沉浸式極致視聽體驗;創新形式,通過表演、歌舞、對話等現代潮流元素,多創作《孔雀來兮》《溫若香泉》等系列文化文藝精品,讓靜態的文化資源“動”起來;創新途徑,運用大屏小屏傳播、線上線下互動、衍生品開發等多元方式,增強受眾的參與感、體驗感和認同感。
新時代,賡續中華文脈,擔當文化使命,譜寫時代華章,我們重任在肩。我們要立足咸寧豐厚的文化資源,扎實推進文化強市建設,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活力,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更鮮明特色、提供更強大支撐。
(王遠遠?作者單位:中共咸寧市委黨校)
編輯:hefan
上一篇:
平安電工成功上市的經驗與啟示
下一篇: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助推咸寧營商環境持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