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網絡強國,實現數字經濟,同時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融合。為響應政府號召,緊跟時代步伐,咸寧市人民政府印發了《2024年市〈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責任分解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2024年咸寧市七個重點工作任務,明確要優結構、助轉型,奮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積極發展數字經濟。然而,地方經濟的持續繁榮與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穩固支撐密不可分。職業教育,作為與地方經濟緊密相連的重要紐帶,肩負著培養符合市場需求、具備卓越技能的工匠人才的神圣使命。在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水平,成為職業院校亟待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核心議題。本文將以咸寧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咸寧職院”)為實踐案例,探索職業教育在助力地方經濟發展中的有效路徑,旨在為相關院校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啟示。
(一)契合產業發展,優化專業布局
為高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職業院校必須緊密關注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布局,敏銳捕捉最新人才需求的變化。基于此,職業院校應靈活調整專業設置,明確重點專業的培育方向,確保教育資源與重點產業、支柱產業以及特色產業的需求緊密對接。
在2024年咸寧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咸寧市要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宏偉目標,集中力量發展大健康、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清潔能源五大具有明顯優勢的產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報告強調了要打通“醫、藥、養、健、游、護”六大核心要素,力爭迅速打造出一個規模龐大的千億元級大健康產業。在這一背景下,咸寧職院作為咸寧市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必須緊密跟隨咸寧市的產業體系發展步伐,對標五大優勢產業對技能人才的具體需求,深入開展企業和行業調研,精準把握市場動態和人才需求,優化學院專業設置,靈活調整招生計劃,重點推進健康、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類相關專業建設,充分利用并不斷擴大其省級養老服務人才培訓基地的獨特優勢,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進高端師資力量、完善教學設施設備,致力于將該基地打造為全國一流的養老服務人才培育高地。同時,強化大數據與會計、現代農業技術等省級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力度,確保群內專業在同類院校中的領先地位,以此推進咸寧職院專業布局與咸寧市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二)深化產教融合,提升人才質量
為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職業院校必須以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為核心,以咸寧市經濟發展需求為引領,深化校企合作,全面踐行以“一條中心”“兩個主體”“三個對接”、“四方聯合”為主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思路。院校要始終以服務學生成長、高質量就業、滿足企業需求、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為中心,致力于構建校企雙主體教育模式,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課程內容與崗位需求高度契合,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緊密結合。同時倡導政校行企四方協同發展,齊抓共管,共同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
2023年咸寧市積極響應《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成立了咸寧市域產教聯合體,為“政校行企”合作搭建了平臺。咸寧職院作為該聯合體的牽頭單位之一,應積極推進平臺的實體化運行。具體實施上,學院將借助政府部門的支持,進一步加強與咸寧地方企業的合作,與其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設置課程體系,完善課程標準,共建實訓基地,推進師資共享,開展訂單式培養等。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依托企業工作過程,大力開展生產性實訓。同時,學院將定期與企業進行交流,了解行業動態和人才需求變化,并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與企業形成良性互動,形成教育閉環,提高人才輸出質量。
(三)優化人才新政,促進高質量就業
教育部于2022年發布了《關于做好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高校領導積極開展訪企拓崗專項行動,并實施“萬企進校園計劃”。為進一步加強服務地方經濟的力度,咸寧職院堅持以優先滿足咸寧地方企業的用人需求為首要任務,由領導帶隊赴咸安工業園區、咸寧高新區各公司走訪調研,了解企業崗位的實際需求,為需求企業招聘人才搭建平臺。這些舉措有力推動了本地就業工作,但也存在一些有待突破的難點,如畢業生對服務地方經濟意識不強,對人生規劃和定位不夠精準,本地企業就業條件有待優化等系列問題。
針對畢業生服務地方經濟意識不強和人生規劃和定位不夠精準的問題,職業院校應重視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強化價值引領。為大學生精準剖析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和發展方向,將大學生的目標定位和價值實現緊密地同社會發展需要結合起來,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此外還可以通過區域企業員工現身說法,現身教學等方式吸引人才,宣傳當地就業典范,用榜樣的力量啟迪人、鼓舞人。鼓勵大學生見賢思齊、銳意進取,強化大學生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意識。
針對本地就業條件有待優化的問題,建議市委組織部、人社局等相關部門繼續完善人才引進政策的頂層設計,考慮不同層次的人才訴求,既要“引得進人才”,又要“留得住人才”,在激勵政策上既要給予事業上硬件的支持,還要在生活方面,如家屬就業、子女教育等軟條件上的幫扶,讓技能人才有成就感和成就感,以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四)搭建培訓平臺,助力學習型城市構建
在2023年,教育部權威發布的《學習型社會建設重點任務》這一綱領性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構建一個融合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及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旨在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這一愿景在隨后的2024年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再次被著重強調,彰顯了教育部對于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促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遠謀劃和堅定決心。咸寧作為武漢都市圈的重要一員,構建學習型城市不僅關乎自身的發展,更是融入都市圈、實現共同發展的關鍵舉措。在這一過程中,職業院校作為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力量,應充分發揮其師資團隊和教學設施等優勢資源的作用。借鑒當前熱門的夜校培訓模式以及咸寧市財政局2023年“財會夜校”培訓班的成功經驗,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開展多樣化的技能培訓。開展培訓的課程內容既可以是書法、花藝等陶冶情操的課程,也可以是護理常識等實用技能。這一舉措,充分發揮了職業院校的資源價值,既為咸寧市企事業單位在崗職工、待業人員、退役軍人等各類人群提供了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機會與平臺,還將助力咸寧市2024年工作方案中“優化護理人才培訓機制,培養5900人,打造華中地區最優護理培訓基地”的目標達成。搭建培訓平臺不僅能提升咸寧城市居民的綜合素養,更能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進步。
綜上所述,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咸寧經濟展現出無比的活力和巨大的潛力,咸寧市緊跟時代步伐,憑借快速發展數字經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等戰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快速發展。為了更好地適應這一趨勢,各職業院校應積極響應有關政府部門的號召,主動肩負起服務地方經濟的重任,既要凸顯自身的辦學特色,又要服務好當地經濟的發展。各院校應根據咸寧產業布局變化,與政府、企業等保持緊密合作,推進政校行企四方聯動,齊抓共管,通過不斷優化專業布局、完善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深化產教融合、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搭建技能培訓平臺等措施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的水平,為咸寧市經濟的發展與學習型城市的構建貢獻智慧與力量。
(盧珊 陳曉娟?作者單位:咸寧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hefan
上一篇: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闡釋】以全過程人民民主為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
下一篇: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闡釋】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發展人類政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