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和發展了群眾路線思想。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是黨做好群眾工作的科學指南。
一、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形成過程
(一)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萌芽階段
在建黨前后和大革命時期,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開始孕育萌芽。1919年7月,毛澤東在《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指出:“什么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1923年6月,毛澤東在黨的三大上強調了農民問題對于革命的重要意義,并起草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農民問題決議案》。1925年12月,他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指出農民是無產階級最廣大和最忠實的同盟軍,強調了農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形成階段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基本形成。1929年9月,周恩來在“九月來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眾路線”的概念。同年12月,毛澤東在為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寫的決議中強調,紅軍“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所闡述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到群眾中作調查研究、向群眾尋求真理的觀點,可以說是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領導方法的雛形。
(三)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成熟階段
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日臻完善、走向成熟。1938年5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著名論斷。1943年6月,他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系統闡述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方法,并提出了“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領導骨干和廣大群眾相結合”的領導方法。1945年4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所作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黨的七大把群眾路線寫入了黨章,并確立為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標志著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達到成熟。
(四)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繼續發展階段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1946年8月,毛澤東在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認為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實踐中獲得了新的豐富內容。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我們黨“歷來提倡關心群眾生活,反對不關心群眾痛癢的官僚主義”。1962年1月,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認為,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的過程,事實上就是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的具體體現。
二、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一切為了群眾”的價值追求
1.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1939年2月,毛澤東在致張聞天同志的信中首次提到“為人民服務”。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上,毛澤東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所作的《論聯合政府》報告中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黨的七大通過的黨章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正式確立下來。
2.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毛澤東認為,共產黨要做到一切為了人民,就必須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1934年1月,他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1942年12月,他在《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一文中強調做群眾工作必須給群眾物質利益,指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
(二)“一切依靠群眾”的基本原則
1.充分相信群眾。在領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反復闡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必須充分相信群眾的思想。他指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
2.密切聯系群眾。毛澤東在《關于重慶談判》中把共產黨人和群眾的關系比喻為“種子”和“土地”的關系,他說:“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中,他又把共產黨人和群眾的關系比喻為“魚”和“水”的關系,他指出:“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
3.虛心向群眾學習。毛澤東指出:“要從人民群眾那里學得知識,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眾。所以要當先生,就得先當學生,沒有一個教師不是先當過學生的。而且就是當了教師之后,也還要向人民群眾學習,了解自己學生的情況。”
(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的工作方法
1.堅持“從群眾中來”,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毛澤東強調了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指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其次,他還強調了調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指出:“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再次,毛澤東還強調眼睛向下是進行調查研究的根本態度,指出:“一切實際工作者必須向下作調查。”最后,他還指出矛盾分析法是開展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強調在調查研究中應該以“主要矛盾作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
2.堅持“到群眾中去”,把黨的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毛澤東指出:“善于把黨的政策變為群眾的行動,善于使我們每一個運動,每一個斗爭,不但領導干部懂得,而且廣大的群眾都能懂得,都能掌握,這是一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領導藝術。”
3.堅持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領導骨干和廣大群眾相結合的工作方法。一是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工作方法,即“從許多個別指導中形成一般意見(一般號召),又拿這一般意見到許多個別單位中去考驗(不但自己這樣做,而且告訴別人也這樣做),然后集中新的經驗(總結經驗),做成新的指示去普遍地指導群眾”二是領導骨干和廣大群眾相結合的工作方法。毛澤東認為:“只有領導骨干的積極性,而無廣大群眾的積極性相結合,便將成為少數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廣大群眾的積極性,而無有力的領導骨干去恰當地組織群眾的積極性,則群眾的積極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確的方向和提到高級的程度。”
三、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現實啟示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首先,要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其次,要緊緊依靠人民。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必須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的創造熱情,尊重實踐、尊重創造,及時發現、總結、概括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新鮮經驗,并使之上升為理論和政策,同時動員指導人民開展新的實踐。第三,要不斷造福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須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別是要著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解決好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最后,要牢牢植根人民。必須始終把人民作為“根”和“源”,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和群眾打成一片,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二)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經常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聽真話、察實情;要提高領導干部的調查研究能力,不斷提高運用調查研究謀劃工作、狠抓落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練好、用好調查研究這個“看家本領”;必須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防止為調研而調研,防止搞“出發一車子、開會一屋子、發言念稿子”式的調研,防止扎堆調研、作秀式調研。
(三)堅持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始終保持黨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吳慧芳 龔國富?作者單位:湖北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編輯:hefan
上一篇: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闡釋】“四下基層”彰顯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和實踐偉力
下一篇:
抓好“六要”?提高黨員隊伍建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