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市委副秘書長、市創文辦常務副主任 黃艷華
環境衛生狀況是一個城市市民綜合素質、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城市管理服務水平的綜合體現。在市委“六大”活動中,我圍繞主城區環境衛生綜合治理的痛點難點,通過實地查看、走訪了解、座談交流等方式,對主城區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主城區環境衛生現狀
目前我市主城區建成區涉及“三辦四鎮”,主要由溫泉、浮山、永安三個街道辦事處轄區組成,共有31個城市社區、13個“村改居”社區、3個城郊村,另涉及咸寧高新區橫溝橋鎮3個村和咸安區官埠橋鎮、向陽湖鎮、馬橋鎮等鄉鎮7個城郊村。為切實鞏固疫情防控持續向好態勢,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4月1日至4月30日,市委文明辦(創文辦)在主城區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活動,重點對村灣、城鄉水體、城區菜地、山地、裸露地、建筑工地和收儲未利用地等區域進行綜合整治。環境衛生整治月活動開展以來,咸安區及三個辦事處積極行動:永安辦事處借力市委督導,緊盯老舊小區、改制企業等重難點區域,下大力氣解決了咸運集團大修廠、咸寧米廠、咸安中心商場等一批老大難問題;浮山辦事處大力開展“萬人潔城”活動,城中村垃圾清掃、收集、轉運力度大;溫泉辦事處堅持問題導向,摸排各類環境衛生問題100余個,開出問題清單,照單整改。市直、區直部門上下聯動,市城發集團、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執法委以及咸安區經發集團、咸安區執法局等圍繞收儲未利用地、主次干道等重點區域大力開展環境衛生整治,主城區10000余畝收儲地、160余條主次干道環境衛生狀況得到較大改觀。同時,市委文明辦(創文辦)成立聯合督導組,分設四個專班,采取邊督導、邊整改、現場辦公的方式,分區域分類別對主城區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情況進行了全面督導。督導共發現問題266個,現場交辦解決問題112個,跟蹤處理問題154個,印發督辦函13份。充分發揮媒體監督作用,在咸寧日報、云上咸寧開設了《文明創建“紅黑榜”》專欄,至今已經通報17期,對城中村、村改居社區臟亂差、居民小區環境衛生差、收儲地管理、居民不文明行為等現象進行曝光。通過咸安區及三個辦事處積極行動,市直、區直部門上下聯動以及專項督導與媒體曝光有力推動等方式,主城區清理清運垃圾1100余噸,中心城區環境衛生狀況得到了較大的改觀。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經過了一次綜合性、突擊性的環境衛生整治,主城區環境衛生有了一定的改觀,但環境衛生問題具有一定的反復性和頑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主城區環境衛生形勢依然嚴峻,主要是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干部群眾環境衛生意識不強
1.干部群眾環境衛生意識有待提升。各級各部門對環境衛生治理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突擊性的搞環境衛生多,常態化的研究和解決環境衛生難點少。市民自覺維護環境衛生的意識不強,在中心花壇區域、銀泰百貨區域、天潔區域、十六潭公園、青龍山公園等地,隨時隨處可見亂扔雜物、隨地吐痰、亂穿馬路等現象,道路兩旁的綠化帶成為隱形的“垃圾堆”、“煙灰缸”。
2.干部群眾對環境衛生整治參與度、滿意度不高。黨員干部參與單位集中組織開展環境衛生志愿服務多,平時自覺主動撿垃圾、制止不文明行為少。群眾“看你干”多,“跟你干”少,在黨員干部開展志愿活動時,圍觀、拍照多,主動配合參與少,還有一邊掃、一邊丟的現象。
(二)環境衛生管理死角多
1.居民小區環境衛生管理難。物業管理小區水平低。目前,全市有物業企業155家,其中一類全國知名物業企業、二類省內知名物業企業僅10家。2019年中心城區物業服務滿意率僅24%,物業費平均收取比例66%。一些物業企業管理停留在“兩保一修”即保潔、保安、維修的基礎性服務,對于業主反映的其他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業主對于物業服務質量不滿,導致物業企業收費率不高,又導致服務質量進一步下降,形成惡性循環。“三無小區”、老舊小區、散居片區管理難。“三無小區”、老舊小區、散居片區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老舊、管線規劃不合理、雨污不分流、下水道堵塞嚴重、停車位不足、公共活動場所缺失、綠化不足、道路破損等問題。
2.城中村、背街小巷臟亂差現象嚴重。據環衛部門反饋,目前是“四支隊伍掃全城”:一是啟迪公司,負責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清掃;二是咸寧高新區自有的保潔公司,負責高新區清掃;三是街道辦事處部分公益性崗位,負責轄區內部分背街小巷清掃;四是13個城中村各自聘請保潔員進行清掃。四支隊伍中前兩者是專業化的保潔公司,清掃較為規范,城中村和部分背街小巷均由臨聘人員進行保潔,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加之城中村、背街小巷規劃管理滯后,基礎設施差,城中村、背街小巷環境衛生臟亂差現象嚴重。
3.閑置用地環境衛生問題突出。環境綜合整治月前,主城區收儲地大部分地塊內垃圾堆積成山,部分被用來種菜、經營沙石廠、廢品收購站,如大地小區收儲地、大畈村六組片區收儲地、泉塘一組收儲地等,地塊內建筑垃圾、白色垃圾、生活垃圾比比皆是。同時,城中村普遍存在閑置土地或宅基地上種菜、垃圾亂丟亂堆等情況。
(三)環境衛生管理和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1.垃圾處理末端缺乏。據環衛部門反饋,2018、2019兩年我市約有60萬噸建筑垃圾需要處理,但因建筑垃圾無害化處置設施正在建設過程中,末端沒有合理出口,做不到資源化利用,導致城區建筑垃圾隨意傾倒、拋灑現象屢禁不止;運輸車輛私運、偷運建筑垃圾,不按照規定密閉運輸建筑垃圾的現象時有發生。
2.常態化的環境衛生維護機制不健全。各級各部門缺乏有效的環境衛生維護機制,往往是突擊整治一時有效,不久之后又出現反彈。如一些收儲地、閑置宅基地等雖然在環境衛生整治月過程中進行了整治,但因為缺乏長期管護措施,不久又成為了垃圾場,環境衛生治理陷入整治—臟亂—又整治—又臟亂的怪圈。
三、對策與建議
(一)正向引導,嚴管厚愛
1.對各級各部門要高標準、嚴要求。強化工作定位,把環境衛生治理工作納入各級各部門的工作安排,建立黨委、政府以及單位黨組(黨委)常態化研究部署環境衛生工作機制。咸安區要制定出臺環境衛生治理績效評價考核辦法,將環境衛生工作納入年終目標考核管理評價體系,嚴格進行考核評價。市委文明辦(創文辦)、市愛衛辦要制定高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的環境衛生標準,作為全市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和考評的依據。
2.對市民群眾要“嚴管”與“厚愛”相結合。堅持“嚴管”在前,加大對亂停亂靠、亂丟亂吐、亂倒亂堆、亂貼亂畫、亂牽亂掛、亂搭亂建以及行人闖紅燈等問題的管理和處罰力度。充分利用媒體手段,讓不文明的行為在閃光燈下露露臉、曝曝光,以“嚴管”管出好的文明習慣。堅持“厚愛”引領,選樹環境衛生標兵、挖掘和推廣身邊的好人好事,以典型模范來示范引領做表率。
3.加強宣傳引導,全方位動員參與。強化思想引領、價值引導,持續利用報紙、電視、廣播及新媒體等多手段全方位開展宣傳。創造性開展黨員干部志愿服務進小區活動和黨員干部做好事活動,建議每月固定半天開展黨員志愿服務活動,黨員干部不僅要自身參與,還要積極宣傳動員家庭成員、左鄰右舍一起參與環境衛生大掃除活動。踐行走遍轄區、走遍全城、走遍咸寧,督促動員全體市民爭做文明創建、環境整治的參與者、推動者,讓群眾變“局外人”為“局中人”,變“看你干”為“跟你干”。
(二)緊盯重點,分類施策
1.分類推進居民小區管理。規范物業管理小區。住建部門要加強行業指導和監管,進一步嚴格實行新建小區前期物業管理招投標制度,規范物業服務企業進入和退出物業項目行為。完善落實物業服務分級定價機制和退出機制,全面推行物業服務質量公示及物業服務等級第三方評定與街道社區參與評定機制。實行物業服務彈性調價機制,根據等級評定等次適時調整其收費標準并在所服務的小區進行公示,全面打造“質價相符”的物業服務環境。對無故不交物業費的業主制定相應的制約措施,如將物業費交納情況與個人信用掛鉤,對惡意不交物業費者可采取法律訴訟方式來解決,以確保物業服務費的收繳率。探索“三無小區”、老舊小區、散居片區多模式管理。將疫情期間在每個小區設立的小區黨支部作為“三無小區”、老舊小區、散居片區管理的牛鼻子,探索以小區黨支部為基礎組建“紅色業委會”,黨支部與業委會成員交叉任職。探索推進“一幫一”管理:即一個管理規范、黨員志愿者多的小區,結對幫扶管理較差、黨員志愿者少的小區;“一帶一”管理:社區主導,鼓勵物業管理較好的小區將周邊的“三無小區”、老舊小區、散居片區納入統一規范管理;“多合一”管理:打通無形的圍墻,將多個“三無小區”、老舊小區、散居片區合并為一個大的小區,引進龍頭物業規范管理。
2.“整”“建”結合,解決城中村、背街小巷亂象。一方面,下決心、下大力氣做好城中村、背街小巷的“減法”。街道辦事處要對城中村、背街小巷現狀進行摸底,依法依規打擊和拆除違建;采取回購、置換等方式分類研究解決閑置未利用宅基地問題。要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精神,旗幟鮮明地為基層依法依規打擊處理違建等行為撐腰,尊重鼓勵基層對閑置宅基地處置的探索和創新。另一方面,爭取上級項目政策推進城中村、背街小巷“換新顏”。積極爭取、合理利用老舊改、棚改政策資金支持,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城中村、背街小巷改造。要結合城中村、背街小巷的實際,既考慮經濟社會發展,也要充分考慮居民生活實際需要,合理配置停車場、公廁、廣場、小游園等公共資源,切實完善城中村、背街小巷居住和營商環境。
3.探索推進閑置地“短期利用”和“長期托管”模式。要圍繞閑置用地,列出短期和長期利用清單,宜綠則綠,宜商則商,宜建則建。探索部分閑置用地建立臨時停車場、臨時市場等,緩解停車難、流動商販管理難等問題。收儲未利用地按照“誰儲備、誰負責”的原則管理,鼓勵把收儲未利用地塊托管給社區進行管護。
(三)標本兼治,常態管理
1.賦能街道。探索推進市、區直有關單位由街道統籌的“雙重管理”權責體系。建立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制度,推進市區兩級城管、市場監管、公安、住建、交通等重要職能部門管理執法力量下沉到基層,可對應三個辦事處設立集城管執法、物業管理、市場監管、公安交管一體的綜合執法常駐機構,實行雙重管理。按照干部工作日志制度,對下沉街道的市、區兩級執法人員履職盡責情況進行嚴格管理。結合文明單位動態管理,給予街道、社區部分“不文明單位”授權名額,在文明單位評選中充分征求街道、社區意見。
2.暢通渠道。加快推進建筑垃圾、大件垃圾、餐廚垃圾末端處理建設,在咸安經濟開發區靜脈產業園合理規劃設置集生活垃圾處理、建筑垃圾處理、餐廚垃圾處理等一體的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園,暢通垃圾末端處理渠道。在園區建成過渡期,可在園區臨近建立定點“堆場”,規劃建設建筑垃圾、大件垃圾收納中轉站,防止違規偷倒、私倒垃圾等不法行為,減少環境污染和經濟損失。
3.合力管控。探索推進法制化、智能化、高效化、公開化的環境衛生管理體制機制。嚴格環境衛生治理執法,強化職能部門執法力度,不定期開展多部門聯合整治,對違規偷倒、亂堆亂放等破壞環境衛生行為,實施頂額、上限處罰。強化公眾監督,對市民舉報第一時間受理,并在核準后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形成社會、公眾、媒體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全面推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環境衛生治理中的應用,將雪亮工程、環境監測、交通運行、供水供氣供電、防洪防澇、生命線保障等城市運行數據進行綜合采集、整合分析,促進多部門公共數據資源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形成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讓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級,實現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督“五位一體”。
編輯: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