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日報綜合消息 動畫片《小豬佩奇》最近火了,但這次火在了家長圈,有報道稱該片被一些家長列入“黑名單”,原因是自家寶寶看了這個動畫片后被帶跑偏,不少孩子開始跳泥坑、學豬叫。對此觀點,也有部分家長表示反對,認為這部動畫片充滿童真,三觀端正,是寓教于樂的好片子。對此,記者采訪心理學專家了解到,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如何模仿以及模仿的效果,家長都可以加以引導,即便是學豬叫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游戲和一種體驗”,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扮演觀察者的角色,而動輒就用黑名單來禁止孩子觀看動畫片,久而久之會養(yǎng)成家長在教育中為了避免麻煩的“懶政”。
孩子模仿豬叫引發(fā)家長熱議
《小豬佩奇》又名《粉紅豬小妹》,是一部英國學前教育電視動畫片,圍繞主人公小豬佩奇與家人的愉快經(jīng)歷展開。2004年《小豬佩奇》首播后,立即風靡全球,因幽默有趣,鼓勵小朋友體驗生活,宣傳傳統(tǒng)家庭觀念與友情,深受全球孩子與家長的喜愛。
而近日一則網(wǎng)帖引發(fā)了對這部動畫片的熱議,發(fā)帖者稱,自己的寶寶沉迷英國動畫片《小豬佩奇》,常模仿其中的小豬跳床、跳沙發(fā)、跳泥坑、跳水坑,還天天學豬叫,學了一年多。一時間,此帖引起許多家長的共鳴,甚至直呼動畫片“有毒”,孩子常沉迷于動畫片情節(jié),模仿角色行為,看到相關玩具就“走不動路”。
但也有家長認為,類似于《小豬佩奇》這樣的動畫片“三觀端正”,孩子從中學會禮儀與禮貌、語言能力也得到提升,“為什么不能學豬叫呢?”
小朋友喜歡看是因為有共鳴
《小豬佩奇》這部動畫片深受小朋友歡迎,北京某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蒙琳徽分析說,如果動畫能夠影響孩子,說明這個動畫的設計和小孩子的心理發(fā)展體驗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有共鳴,至少在孩子的情感幻想過程中是有共鳴的,如果孩子無法理解,是不會去模仿的。
蒙琳徽舉例說,《小豬佩奇》第五季中有一集豬爸爸用磚頭建房子,新鄰居狼爸爸為了檢驗這個房子結不結實,用了“使勁吹大氣”的方法。這種在成人看來是很不合理的方式,恰好就是小朋友能理解的程度:東西被碰一下、吹一下,會不會倒?
對于孩子而言,比合理性更重要的是適應性和創(chuàng)造性。適應性就是孩子心理年齡能理解的程度,創(chuàng)造性就是孩子想象不到可以用吹的方式檢驗東西的結實程度。這么看來,動畫片的情節(jié)增加了孩子體驗的豐富性,能夠幫助孩子的發(fā)展,而情感發(fā)展是心理發(fā)展的一個基礎,符合這個階段的養(yǎng)育比超越這個階段的教育更重要。
而從客觀角度來看,蒙琳徽認為《小豬佩奇》非常貼近兒童心理發(fā)展,不光對孩子有啟蒙的作用,對于爸爸、媽媽也有啟蒙作用。在這部動畫片里豬媽媽是溫柔的,豬爸爸是有力有智慧的,但是兩個角色其實都有“邊界”。
同時,《小豬佩奇》的人物設定也很豐滿,爸爸既是勇敢又是膽小的,比如第五季第一集中豬爸爸其實是很怕坐過山車的,小豬佩奇有時候也是反叛的。所以《小豬佩奇》里的角色展現(xiàn)的是完整的人物形象。通過這個動畫片不但能讓小朋友看到自己,還能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并且教育自己事事追求完美的父母,其實,你們也可以不用是那么完美的人。
“干涉”游戲過程會影響注意力
從兒童心理角度看,頻繁地打斷或干涉孩子的游戲過程是弊大于利的。蒙琳徽分析,一歲半以后的孩子都會有一個魔幻式的主觀世界,動畫片和游戲是他們發(fā)展心理的一個方式。動畫片可以是一種視覺上的游戲,孩子通過游戲中和人的互動、與動畫片里人物的互動來完成自己想象的現(xiàn)實世界。所以孩子在游戲的過程當中會體驗到愉悅的、悲傷的、焦慮的、恐懼的感覺。孩子的心理發(fā)展過程,需要不斷地整合這些體驗,這是他們走向成熟人格必須要經(jīng)歷的一個過程,孩子的方式就是通過游戲,在游戲當中整合這些體驗。
動畫片其實是一種視覺上的游戲,小孩子會把自己代入到動畫片當中,想象自己是當中的某個角色。這種體驗其實和他心理上正處于的主觀時期的體驗很相似。即便是學豬叫,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游戲和一種體驗”,在這個身體和心理一同體驗的過程當中,他們會去整合自己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應該給予更大的寬容度,做一個觀察者就好。
目前,一些比較焦慮的家長會刻意避免讓孩子體驗一些不好的感受,或者刻意地去引導孩子去體驗所謂“好的”感受。蒙琳徽認為這沒有必要,“因為真實存在的感受就是多種多樣的,沒有好壞之分。兒童心理發(fā)展就需要把這些感受整合起來,變成有序的一體,人才會朝向成熟發(fā)展。”如果家長刻意打斷和避免不好的感受,反而會對孩子造成一些心理問題。
從兒童心理角度看,模仿本身代表著孩子對被模仿事物的關注,也是孩子的一種天性,如果孩子的模仿行為充滿童趣,也沒有危險性,并無太大問題。在教育過程中,孩子的模仿行為是可以由家長進行引導的,這首先需要家長了解孩子觀看的影片,甚至與孩子一起觀看,在交流過程中告訴孩子,哪種的行為是恰當?shù)模姆N行為不得體或者會影響到別人,對于孩子的模仿,進行更深層次的引導。“禁播”一部動畫片,并不是解決孩子模仿出現(xiàn)偏差的根本方法,對成長過程中的少年兒童,培養(yǎng)和樹立他們自身的是非判斷,是家長面對的首要問題。換個角度來看,如果只是用“禁播”來杜絕孩子的模仿行為,一方面有可能讓成長中的孩子感覺自己的愛好遭到了“粗暴”干預,另一方面讓家長養(yǎng)成簡單解決問題,而不去追究問題根源的教育習慣和模式,對孩子的成長教育也是弊大于利的。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家庭教育助力學校教育
下一篇:
攜程親子園虐童事件的思考:女人當媽后的路應該如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