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武漢市,第九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級復賽現場,來自通山縣職業教育中心的一群中職學生,第一次與大學生同臺競技。
賽場外,該校帶隊老師吳遠正緊張地來回踱步,不時握拳看表,額頭上不覺掛滿了汗珠。
兩個小時后,比賽成績正式公布:金牌。他這才露出如釋重負的微笑,向雀躍的孩子們致以祝賀。
學生們取得成就的瞬間,是他最為幸福的時刻,這樣的幸福,貫穿了他35年的從教生涯。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1988年,20歲的吳遠正從咸寧師專物理系畢業。這位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小鎮做題家”,憑著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情,毅然回到了通山縣楊芳林鄉,成為一名初中老師。
彼時,農村的教學條件還相對落后。一間寢室里,往往得擠下幾十個學生,擁擠不堪,夏天沒有電扇,冬天靠窗戶貼薄膜防寒,宿舍返潮了,只能撒煤渣吸水。微薄的工資,只夠他勉強擔負起家中長子的責任。
南下打拼的兒時伙伴返鄉,繪聲繪色講述東南沿海的機遇與繁華;幾位大學同學在深圳合伙成立機電公司,發展突飛猛進收入可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讓人無比心動。
“遠正,雖然在哪都能實現人生價值,但農村教育工作更需要人。”老一輩農村教師的叮囑,讓他倍感責任之重。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更讓他堅定了信念。
在十多年清貧的鄉村教師生涯中,他保持著高昂的斗志,每個清晨,帶領學生出操長跑,不論寒暑;每逢周末,就進山入戶開展家訪,熟悉情況;空閑下來,則發揮自身所長,為學生們進行輔導。
細致入微的工作,讓他對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點都了如指掌,甚至掌握了一項“見字如面”的特殊技能:僅憑字跡就能報出學生的姓名。
斗志更體現在改變現狀上。上世紀末“普九”建設的關鍵時期,他帶頭出工出力、四處爭取籌款,憑著對鄉親們的深厚情感,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做通了67戶村民的工作,讓校園面積從15畝擴大至37畝,極大改善了學校辦學條件。
遵從內心節奏的快樂工作,讓他在十多年間收獲滿滿,先后榮獲市骨干教師、通山縣十大教學標兵、通山縣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
接踵而來的榮譽,社會各界拋來轉行的“橄欖枝”,但這些都沒有轉移他的視線。正如舒婷《致橡樹》中那句“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他已經將自己深深扎入了杏園沃土中。
用愛澆灌身先率人
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幾十年來,吳遠正對學生、家長的需求有呼必應。他最大的擔心,就是孩子們家庭困難,營養跟不上。
在農村任教期間,連續8個畢業季,他都堅持為學生煮雞蛋、蒸肉湯,對于走出大山生活困難的學生,他不忘常常寫信勉勵,并自掏腰包補貼生活費。
進城擔任高中教師后,他對學生的關愛依然不變,每到周末就將學生請到家中加餐,40余人的“大鍋飯”,縱然忙得滿頭大汗,但仍樂此不疲。
2006年起,他結合德育工作的新要求,主持開辦德育講堂,在每個周一拿出20分鐘進行廣播講話。
講話內容從行為規范到校紀校規,從通報優秀到處分違紀,從出操考勤到就寢秩序,從航天員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到《仰望星空》,不一而足,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聲音一講就是14年。14年春去秋來,所有講話素材在辦公室內壘成了小山。
在一次思政課講到習慣養成時,吳遠正忽然摸到暫放口袋里的垃圾袋,他隨即將之舉過頭頂,讓大家評議:“口袋里為何裝有垃圾?”
面對學生們的疑惑,他堅定地回答:“我在找不到垃圾桶時,就將垃圾拿在手上,或者塞進口袋中。”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習慣,他堅持了30余年。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在他看來,教師是人們心中的德行表率,不僅是神圣的職業,更飽含著美好的角色期待。要求學生做到,自己要率先做到,這樣才能以德立身、以德育德,擔當起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
“嚴+愛”的教育模式影響了一屆屆學子,一波又一波的畢業生走出大山、走進象牙塔、奔赴遠方;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回到家鄉、走上崗位、奉獻力量。
格物窮理知行合一
在吳遠正的課堂上,只有一本作業。
這一“減負”舉措,為的是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一來,突出重點,讓學生按時高質量完成作業,降低物理學習的難度,激發興趣。二來,確保自己及時認真地批改作業,找準每一個人的短板,從教材、方法、習題、難點、應用各方面做好準備,有針對性地施教。
在他的課堂上,永遠是妙語連珠、輕松愉快的氛圍。
任教高中的15年間,吳遠正擔任了7屆高三物理教學任務。尤其是2006至2016十年間,他所在的學校教學成績在全市同類學校中名列第一,多次被市教科院表彰。
他帶頭開展的教學研究論文,先后在《中學物理》《中學理科》《中學物理教學參考》《高中數理化解題研究》教學雜志發表。
2020年,已經52歲的他,還接受了新挑戰,成為一名中職教師。在他看來,沒有哪個學生不愿變得更好,讓孩子們“每天進步一點點”,成為他的新目標。
除了讓課堂有知識、有趣味,更要有方向、有剛性、有營養之鈣。吳遠正全身心投入,打造進步課堂,召開進步班會、舉行進步閱讀、堅持進步跑操、評比進步寢室,評選進步學生,并帶頭確立學校“有進步思想、有良好習慣、有強健體魄、有專業技能、有興趣特長、有一筆好字、有畢業證書、有大學錄取”的八有培養目標。
三千余名中職孩子,靈性被激發出來。在去年的全省雙創大賽中,他所指導的《校園快修工坊》斬獲省金獎;《賞新悅木——幕阜山木雕文化傳承館》在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省級金獎。而他主持的教研課題《中職學校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策略研究》也獲省教科院立項。
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時至今日,吳遠正依然堅守在三尺講臺上,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應該有的模樣。
本報記者 朱亞平
編輯:何珊
交流活動期間,沈文炳還結合平時的教學研究和選手的現場表現,從“六頂思維帽評課法”的角度分析選手所講內容的客觀信息、聽...
咸寧新聞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饒紅斌報道:創業泉都,筑夢香城。丁小強表示,本次全球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為高端人才展示...
:“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能力,持續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相關負責人介紹,大賽旨在深化該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動創...
:“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能力,持續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相關負責人介紹,大賽旨在深化該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動創...
今天下午, 2020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簡稱“雙創周”)將正式啟動。集中、持續呈現2020年“創響中國”海淀站、集成...
教育部日前主辦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近年來, 《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
您知道您的企業是否符合科技型中小企業?湖北省相關企業的人才項目、平臺政策又有哪些?答案在12月9日的咸寧市創新創業大講堂第...
第四屆“南鄂杯”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舉行培育更加優良的創新創業文化和土壤咸寧網訊記者姜明助、譚宏宇報道:12月1...
咸寧網訊?記者陳希子、通訊員陳大橋報道:9日,省教育廳公布2021年“湖北省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評選結果,咸寧職業技術學院...